保障食品安全事关千家万户,从体制到机制的创新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从治标到治本的持续深入,福建省泉州市多措并举治理餐桌污染,立足“为民办实事”,强化抽检监测,提升监管水平,在实践中提炼有效经验,打造出一系列特色监管模式。近日,媒体深入走访基层,进一步了解泉州各地的首创举措,探访市场监管部门在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的成效和做法。
率先引入第三方服务 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2021年,泉州市出台了《泉州市食品生产安全第三方风险诊断评价工作方案》,并且对辖区内的42家重点包装饮用水和糕点生产企业开展风险监测,试点风险诊断评价工作。引入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这不仅是为了缓解监管工作人员不足而做的突破,也是一项优化企业生产的技术帮扶行动。
开展食品生产企业第三方风险评价检查现场。泉州市市场监管局 供图
“铜绿假单胞菌、菌落总数等微生物超标以及防腐剂等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检出率高,个别企业和品种反复被检出不合格,有些企业无法排查出不合格原因……这些因素导致了包装饮用水和糕点生产企业的整改落实效果不理想。”泉州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科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当时引入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风险诊断评价的初衷。
评估机构的专业人员介绍说,按照相关要求对食品生产企业开展实地评估,排查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子和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同时,针对不同的食品类别、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并汇总成册,形成专业分析报告,以期通过食品安全评估发现某些生产领域和产品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行业风险点,为政府后续监管提供风险预警和危机处理,也为行业隐患排查提供参考。
当地有关企业负责人表示,评估机构在检验检测的过程中,既做到了严守企业商业秘密,也体现了评估人员的廉洁作风,确保评估的科学、公正,让企业更加放心。在评估结束后,属地监管部门除了督促指导企业完成问题整改,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验收的闭环机制;针对第三方评价工作,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各地监管人员和部分企业代表对风险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制定下一步工作方案和计划,确保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有显著提升。“检验检测发现风险隐患,引入第三方机构诊断评估,督促企业整改,形成工作闭环,有效缓解基层监管人员不足问题,要向其它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推广。”泉州市食安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进一步加大抽检力度,按照5.5批次/千人的标准安排4.8万批次食品抽检,旨在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抓好食品小作坊 提升“舌尖”大安全
传统的古早味是镌刻在记忆中家乡的美好。历经沧桑变化,孕育于小作坊中的传统手作的弊端逐见端倪:无证经营、设备陈旧、生产环境“脏乱差”、业主质量安全意识差……不仅破坏了民众对传统食品的印象,也影响了传统手作的未来发展。
2019年来,晋江市市场监管局深入排查,分步推进、实施分类整治,开展查处取缔“黑工厂”“黑作坊”“黑窝点”、严厉打击食品小作坊违法行为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全面整治和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晋江来旺良品堂的标准化食品制作间,老师傅正在手工制作麦芽红糕仔。叶威 摄
截至2022年5月底,晋江市市场监管局共摸底建立小作坊档案196家,有数量多、品种多、分布广的特点。在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中,2022年全年新增办证40家、累计办证196家;特别是清理整治镇级区域性特色小作坊食品,成效显著,重点区域性特色小作坊食品基本能获取加工核准证。
由于部分小作坊生产条件“先天不足”,有的则因为污水排放没有治理,有的则因为城建限制、场所不能翻建改造等等原因,未能通过整改办证,严重影响专项整治工作成效。为此,晋江市市场监管局结合闽南古早味传统食品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创建晋江来旺良品堂小作坊食品集中加工区,鼓励和支持晋江尚未能取证的小作坊进入集中加工区进行生产加工活动,统一管理。
这里不只是简单的集中加工区,还是旅游观光的高标准加工场所。在晋江市市场监管局执法监管人员提前介入、全程指导下,充分发挥原有的检验人员、实验室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作用,对入驻集中加工区的小作坊统一管理。目前已有11家生产闽南特色传统食品小作坊进驻。
晋江来旺良品堂作坊集中区。泉州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据了解,已入驻的作坊业主和从业人员还接受相关的咨询辅导培训会,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宣贯培训《食品安全法》《福建省食品安全条例》,解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必备加工条件要求,提高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未来,有入驻意向业主还将享受到绿色通道的便利,例如在试产成功、送检产品合格、递交申请书和相关材料后,由晋江市市场监管局专门组织核审人员,压缩办证周期,及时受理、及时现场勘查、指导及时改进基本不符合项,按规定核发加工核准证。
最有特色的是这个作坊总结出来的“七个”统一:统一品牌运营、统一贮存、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检验、统一产品外包装、统一销售、统一治污。小作坊业主入驻集中加工区后,改变以往身份无证无照、场地又旧又破、生产现场卫生管理“脏、乱、差”、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严重的现状,摇身一变为“旅游观光工厂”;在实施“七个”统一后,规范生产经营,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和改善。
疫情防控不掉链 “破冰行动”不放松
疫情发生至今,在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零星检出核酸阳性,使得民众更加关注冷冻食品的安全。对惠安县市场监管局而言,有序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也是治理餐桌污染工作的关键。
据了解,惠安县市场监督局在做好市场冷链物流组工作的过程中,坚持“人、物、环境”同防,规范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管理,加大对进口冷链食品批发经营者、冻库、商场超市、农贸市场检查频次。2022年以来,共检查相关经营单位1836家次,接收进口冷链信息报备426批次,查处进口冷链食品相关案件34起,线索移送公安2起。开展进口冷链食品外环境监测及环境消杀,累计采集外包装和外环境样品7133份。截至目前,已检查辖区餐饮服务相关经营单位9143户次,发放各类通知通告3007份,发现问题255处,督促完成落实整改255户次,立案查处餐饮相关违法行为57起。
疫情发生以来,该局持续深耕食品安全“责任田”,维护食品安全“全域全年”稳定。尤其是在持续加强进口冷链疫情防控工作中,将督促进口冷链食品相关单位主动落实“三专、四证、四不”等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坚决遏制新冠肺炎病毒通过进品冷链食品输入风险。
织密农资“监管网” 共筑食安监管屏障
现在,在安溪从事茶业的人都这样说,每一个茶农、每一片茶园使用的农药、肥料情况,都有一本可追查的明白账。这都是源于安溪市场监管局参与开启的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在国内茶业界也是尚属首次。
安溪县市场监管局首创农户农资购买卡制度。安溪县市场监管局供图
据了解,建设“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主要是为了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完善农资商品质量追溯体系。在平台运行的这些年里,不仅有效提升了农资流通管理与稽查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也构建起农资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了对每个农药产品质量从厂家到经销商到农户的全程、双向、即时追溯管理,确保茶叶生产用药的可追溯性和可控性,保障乌龙茶生产卫生质量安全。
据了解,“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主要有四大创新特色,在全国尚属首创。即首创农资商品条码准入、首创农户农资购买卡制度、首创销售凭证发布病虫防治信息、首创无线联网移动农资稽查。目前,该平台又进一步升级改造,主要是拓展平台涉农信息应用的门类和信息受用群体,让茶农们在第一时间获取“如何生态管理茶园”的相关信息,足不出户也能掌握最新动态。
“农药打多了,茶叶就不安全了。有了这个平台,我学会了更科学用药,农残、药残就少了,喝我们茶的人也多了。”这是一名普通茶农最纯朴的愿望,也是安溪县市场监管局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的初心。
“红黑榜”引领行业新风尚,打造放心外烩后厨
良好的信用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石狮,为企业的信用度建立起来的“红黑榜”制度已成为当地治理食品安全的特色做法。据了解,“红黑榜”的确认、公示等工作措施是依据《市场主体诚信“红黑榜”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一年一评,明确信用等级复核公示渠道和程序,落实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各类《监督检查表》要求;“一企一表”,及时录入“福建省食品安全监管与社会共治平台”监管数据,“一企一档”;完善信用风险等级“1+1”评定数据,有效落实企业动态管理,推进信用联合惩戒措施,对1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2名食品经营者列入“黑名单”管理,实施联合惩戒。
石狮祥芝镇湖西村首创家宴中心聚餐模式,倡导外烩食品安全。石狮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石狮市场监管局对外烩服务管理的独到之处,让那些曾经游走民间的大厨们也成为了持证经营的“正规军”,能够在干净卫生的环境中,为居民带来更好的美食体验。
首先,把外烩服务经营者纳入食品经营许可范围,无论是有固定经营场所延伸开展外烩服务的经营者,还是专业从事流动外烩服务的经营者,在满足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条件后,申请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不允许承接外烩服务。
同时,联合外烩协会不定期对外发布餐饮外烩“红榜”,开展外烩培训会,引导群众选择规范主体委托外烩服务,倡导集体聚餐举办者、餐饮外烩经营者和参与者关注饮食卫生,积极参与餐饮外烩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在创新模式方面,推动家宴中心聚餐模式,以石狮祥芝镇湖西村为模板,制定《石狮市餐饮外烩“家宴中心”建设标准》,鼓励具有合适条件的村落,寻找固定场所建立家宴中心,设立统一场所进行农村聚餐,方便又省时又省力,加工流程和卫生条件有效保障,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目前,石狮市共有81家外烩服务经营单位获得许可,经营者可以“正规军”的身份在非专用餐饮经营场所外承接提供餐饮服务。
泉州是全国民营经济强市,也是全国休闲食品的重要生产基地,餐饮行业规模庞大,但餐饮行业与食品行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食品安全治理的困难性与复杂性。下一步,泉州市市场监管局将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治理水平,切实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叶威 康伟强 吴芸苹)